隨州編鐘生產企業(yè)講解編鐘的科學價值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7-11
關于編鐘的科學價值,隨州編鐘生產企業(yè)介紹如下:
曾侯乙編鐘的科學價值,具有“一鐘雙音”,在編鐘的鼓部分別有一個正鼓音和一個側鼓音,相距三度音程,一鐘雙音,早在西周鐘上已見端倪,但很不成熟,曾侯乙編鐘則大大超過前人,則運用巧妙、嫻熟,反映了先秦時期我國在物理學、聲學和鑄造學方面的偉大成就,經科學檢測,說明雙音的產生取決于合瓦形的鐘體,這是絕頂的科技含量,只有在中國,先民們才有這種智慧,一鐘雙音的發(fā)明和應用,是古代樂工師們對世界音樂寶庫的重要貢獻。
隨州編鐘生產企業(yè)介紹到全套編鐘的鑄造技術和制作工藝極為高超,它集先秦青銅鑄造之大成,編鐘的鑄造要經過設計、制模、作范、合金、澆鑄、鑄后加工等多道工序,僅一件甬鐘就需要用范、芯136塊構成鑄型,在鑄造技術采用了渾鑄、分鑄等,在制模上采用了圓雕、陰刻等技術,此為全套編鐘的裝飾藝術極為精美,青銅花套上有獸、龍、鳳(鳥)、花瓣、幾何型裝飾等,作為編鐘立柱的6個銅人,面部雕刻生動,眼、耳、鼻,唇亦十分清楚,銅人雙目平視,兩唇微閉,頭頂橫梁,顯得神態(tài)自若;上肢肌肉粗壯。彎曲向上托舉橫梁,如一個力舉千鈞的武士,加之腰配銅劍,更顯得威武雄壯,整個銅人比例恰當,裙帶配置協(xié)調,實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。
再看建筑結構與力學在鐘架上的運用,編鐘架集銅木結物構一體,呈曲尺形的鐘架,由長短不同的彩繪方木架組合而成,7根長方形橫梁,每根兩端均裝飾有鏤空花紋銅套和浮雕花紋銅套,起到交合加固的作用。下層和中層分別由6個偑劍銅人托舉木架橫梁,因中、下層橫梁太長,便在橫梁正中段各加一根彩繪浮雕青銅柱頂起,起到穩(wěn)固的作用,上層三組共用6根彩繪圓木為柱,托起小型橫梁,上、中、下三層,立柱和橫梁等用51個構件組成,采取古代土木建筑結構,木柱、榫互相銜接的力學技術,層層疊構而成。并采取下層加重,中層遞減,上層減重的塔式穩(wěn)固方式,像人體骨架般地將骨、肉連在一起。下層立柱像建筑物的基石,由青銅鑄制成3件銅人,其足部有圓形銅座,厚重穩(wěn)固,浮雕龍蛇花紋圖案,基上鑄有圓環(huán)便于搬動裝卸,設計者將銅人腿足、圓形基座、銅環(huán)頭頂方形榫接和雙手的力學關系 ,大致要用數學原理進行運算,形成下層柱式建筑結構,3位青銅武士頭頂榫頭插入橫梁榫眼,連成一體的曲尺形編鐘橫梁,達到了力、相、美的佳效果,銅人的作用巨大,通高1.26米,重359公斤,(南架東端銅人柱)。其形體健美,端莊勻稱,有文武兼?zhèn)涞纳袂?。銅人頭戴圓形冠帽,耳垂有環(huán)眼,雙目平視,緊閉雙唇,體穿右祍帶袖式著彩衣裳掩住足膝,腰偑一柄青銅劍,雙手平舉,神態(tài)自若。銅人力舉重大2500公斤的大型編鐘及鐘架,面部神情堅毅,雙臂上舉,整個造型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,鑄造精良、生動逼真的青銅武士,體現了墓主人曾侯乙的追求,是那個時代科技文化的巔峰之作。
甬鐘45件,其特點上有長甬,呈八棱形柱狀,其中鐘體有短枚者11件,大小各異,花紋不盡相同。鼓部飾浮雕龍形紋飾,在正鼓和側鼓接近鐘口部施以錯金銘文。曾侯乙編鐘能夠一鐘雙音,體現在鐘壁和鐘體內,鐘壁厚度不勻;鐘腔內有4條凸凹對稱或不對稱的帶形,這就是進行調音的音槽,音調律名不同,鐘腔內的音槽鑄制、打磨的程度就會不同,此與曾侯乙編鐘一鐘雙音有密不可分的關系,甬鐘的造型、花紋、銘文、大小、厚薄都與音階、音律有關。
曾侯乙編鐘上層的3組鈕鐘中,只見第二、三組鈕鐘飾紋,鐘體素面無紋,呈灰黑色,黑色中透出閃亮的光澤。全套編鐘的音域共5個八度又一大二度(C-d),各層鐘的骨干音均可構成七聲音階樂律、樂音全面而又精準,可視為先秦時期一部真實可信的樂律專著。
隨州編鐘生產企業(yè)介紹到曾侯乙編鐘是我國冶金鑄造、音樂發(fā)展上光輝的里程碑。音樂界驚呼,曾侯乙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,冶金鑄造領域也是驚嘆不已。